并且去找出新的有效的行动。
这就是诚实地面对现实。
4.诚实地面对现实后,我们会发现,
这个是可能的,而那些确实是不可能的——
我们发现有些现实确实是很难,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看对现实的态度了,
虽然说,任何一个创造都需要顾及现实,
但是,核心问题是,你是只能被现实塑造,还是能让现实为你所用?
5.对于一个积极的创造者来说,现实是被你所用的,现实会变成你塑造梦想和愿景的材料。
陈老师的举例我也非常喜欢,比如一个积极有创造力的雕塑家,手里的泥巴不一定都是令人满意的、称手的,他可能会抱怨几句,但绝不会因此放弃雕塑。对于雕塑家来说,现实材料是不可能决定雕塑家自己头脑中的愿景的,未来的雕塑要成为什么样子,只有雕塑家运用现实资料创造出来。
所以结论是,首先要面对现实,但是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要被现实束缚。
不受现实束缚,超越现实,很多人会通过学习来改变。但很重要一点,光学不行,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
比如,心理学最重要是学以致用,有些人学得很深刻,但更要看怎么用它。比如知道自己哪里有弱点,知道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然后呢?不能只是解释为什么,更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告诉自己应该如何办,如何解决问题。
如果你越解释,不能改变的理由就越大,就越不会改变,不要陷入这种自证漩涡,没有用,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看向未来,开始行动,做出改变。
其他学科/能力/技术也一样,所谓知行合一,知不等于行,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段路。
6.不要把现实生活当成敌人,也许现实能带你达成理想
在陈老师《重新找回自己》书中,还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
有一位名校毕业的学生,他想停止他的学业,去某个地方写小说。可是他又很纠结,觉得大部分人还是逃不过现实,所以他问这该怎么办?
陈老师的回答是,当你觉得大多数人都逃不过现实的时候,就有点把现实生活当作自己的敌人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一艘帆船看到自己和目标之间隔着茫茫大海,就错误地把大海当作阻隔目标的敌人。实际上,大海能载你到目标那儿去。所以如果你和理想之间也隔着现实的大海,不要因此抱怨大海,因为也许大海能载你到那儿去。但在你去那里之前,你要先知道你的目的地是什么,要学习当一个创造的水手”。
我的理解是,也许写小说,和过现实生活,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先把现实过好,创造条件让自己有时间有素材有能力写小说,同时反向也能让自己更有成就感,过好现实生活。我想起刘慈欣老师可以一边在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写下《三体》《流浪地球》等这么多好作品。想来也许和这种积极应对现实的态度有关。
说到这里,刚好我还看了本心理学著作《发现你的积极优势》,探讨的是幸福和成功的关系。和通常的理解不同,通常很多人会想我们需要刻苦努力,提升自己,然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成为赢家,然后开始享受成功的喜悦。但这本书认为,不是这样的,不要把幸福快乐的感觉留到最后,幸福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你要先有了一种积极的情绪,或同时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享受这种积极热情,才能真正发挥潜力,更有效率提升自己能力,也才更有可能成功。
可以说,看待外界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内在的状态,也更能提升自己的内功。
当然,本书还用了大量事例来说明,比如考前快乐的学生,能考得更好;表达更多积极态度的商务人士,在谈判中有更多概率取胜;给医生发糖让医生情绪积极,他们的诊断效率更高等等。另有一些积极的小方法,比如每天写三件让你高兴的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小处着眼,每天积极改变5%等等,这些都是从内在出发,改变自己,超越现实的种种办法啊。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典书影音”
作者:景文
编辑:景晨、杨敏(实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