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蒾,莢蒾的功效與作用

莢蒾,莢蒾的功效與作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莢蒾 | 中藥圖典

莢蒾

Jiá Mí

別名

酸湯桿、苦柴子、檕迷、挈檀、羿先、孩兒拳頭

功效作用

疏風解毒;清熱解毒;活血。主風熱感冒;疔瘡發熱;產後傷風;跌打骨折

英文名

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全國中草藥彙編》:莢蒾

【拼音名】 Jiá Mí

【別名】 酸湯桿、苦柴子

【來源】 忍冬科莢蒾屬植物莢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以根、枝、葉入藥。夏秋採集,晒乾或鮮用。

【性味】 枝、葉:酸,微寒。

根:辛、澀,微寒。

【功效與作用】 枝、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用於疔瘡發熱,風熱感冒;外用治過敏性皮炎。

根:祛瘀消腫。用於淋巴結炎(絲蟲病引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枝、葉:0.5~1兩;外用適量,煎水溫洗患處。根:0.5~1兩,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大辭典》:莢蒾

【出處】 《唐本草》

【拼音名】 Jiá Mí

【別名】 檕迷、挈檀(陸璣《詩疏》),羿先(《唐本草》),孩兒拳頭(《救荒本草》)。

【來源】 為忍冬科植物莢蒾的莖、葉。春、夏採收。

【原形態】 落葉灌木,高達3米。莖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鱗,嫩枝有星狀毛。單葉對生,膜質,葉片圓形至廣卵形以至倒圓形,長6~8厘米,寬約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臟形,葉緣具三角狀鋸齒;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狀毛及黃色鱗片狀腺點;葉詠羽狀,5~8對,直走葉緣;無托葉。聚傘花序多花,徑8~12厘米,有星狀毛;萼管短,具5齒,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長於花冠,藥分離,2室;花柱短,柱頭尖,3裂;子房下位。漿果狀核果,廣卵圓形,深紅色,無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地或丘陵地區的灌木叢中。分布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性味】 《唐本草》:"甘苦,平,無毒。"

【功效與作用】 治小兒疳積。

《唐本草》:"主三蟲,下氣,消谷。煮樹枝汁和粥以飼小兒,殺蛔。"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 治小兒疳積:莢蒾葉與莖一至二兩,芡實五錢至一兩。酌加水,煎三小時,加些白糖,吃芡實和湯。可以常服。(《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莢蒾

【出處】 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莢蒾,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為並,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檀、榆之類也。

2.《本草拾遺》莢蒾,主六畜瘡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為索。生北土山林間。

【拼音名】 Jiá Mí

【英文名】 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別名】 酸湯桿

【來源】 藥材基源:為忍冬科植物莢蒾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晒乾。

【原形態】 莢蒾 落葉灌木,高達3m。樹皮灰褐色;科長芽由2對鱗片包被;嫩枝被星狀毛。葉對生;葉柄長10-15cm;葉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長3-10cm,寬2-6cm;葉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長3-10cm,寬2-6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近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三角狀鋸齒,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星狀毛,下面有黃色小腺點並被星狀毛,脈上毛尤密,脈腋有簇毛,側脈5-8對,直達齒端。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笛密,生於具1對葉短枝之頂,直徑4-10cm;總花梗長1-2(-3)cm,第1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3-4級輻射枝上;花萼筒形,長約1mm,萼檐5齒裂;花冠白色微黃,輻狀,徑4-5mm,5深裂;雄蕊5,高出花冠;花柱高出萼齒,柱頭3裂。核果紅色,橢圓狀卵圓形,長7-8mm;核扁,卵形,有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000m的向陽山坡、林下、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中、西南及河北、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葉含莢蒾螺內酯(dilaspirolactone),谷甾醇(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對-羥基苯-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β-D-alloside)[1],對羥苯基-6-O-反-咖啡醯基-β-D-葡萄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對-羥苯基-6-O-反-咖啡醯基-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葡萄糖甙[4-ally-2-methy-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熊果酚甙(ar-butin),呋喃卡甙(furcatin),毛柳甙(salidroside)[2],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3],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左旋及右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d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柰酚-3-O-(2G-鼠李糖基)芸香糖甙[d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龍膽二糖(daempferol-3-O-gentiobioside),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2G鼠李糖甙)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4],蘇型和赤型1-(4-羥基-3-甲氧苯基)-2-[2-羥基-4-(3-羥丙基)苯氧基]-1。3-丙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乙型鏈球菌、朋腸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腫瘤作用 莢蒾葉甲醇提取物50μg/ml,在體外對人表皮樣瘤鼻咽癌(KB)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抑制率為36.2%。果實無效[2]。

3.抗膽鹼酯酶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對人血漿膽鹼酯酶在體外試驗中有顯著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大於80%[3]。

【性味】 味酸;性微寒

【功效與作用】 疏風解毒;清熱解毒;活血。主風熱感冒;疔瘡發熱;產後傷風;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論述】 《唐本草》:主三蟲,下氣,消谷。煮樹枝汁和粥以飼小兒,殺蛔。

【摘錄】 《中華本草》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莢蒾」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D%9A%E8%92%BE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莢蒾」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 中藥材

相关推荐

平安i贷引领消费金融新潮流  单月新增客户超10万放款5亿元新闻通稿
银行存取款有“新规”?5月份起“统一”实施,储户还请相互转告
1000公尺等于多少米
Bet体育365怎么提款

1000公尺等于多少米

📅 07-13 👁️ 9671
教你像老外一样说英文:锻炼英文思维的10大黄金方法!
饺子田朴珺真做桌子上视频片段
365bet游戏平台

饺子田朴珺真做桌子上视频片段

📅 07-19 👁️ 2003
【NOKIA(诺基亚)手机大全】NOKIA(诺基亚)手机报价及图片大全